妖怪三号机

品居不耕不读之间

他非常擅长描写人性——毛姆《刀锋》读书小记

终于看完这本了。 

其实不太喜欢毛姆,我对他评价是英国文学的二流小说家。但是这也比托马斯狄更斯强——所以写得多并不代表写得好。 

毛姆的作品中最知名的大概是《月亮与六便士》和《人性的枷锁》了,然而《刀锋》读完给我的感受却是,这是毛姆最好的作品。 

可能个人不惜他或多或少对于女性脸谱化的人设安排,因此说他的小说在英国小说家里称不上一流。但是,这部小说里的女性的形象比《月亮》和《面纱》都好很多。 

主角也一样,《刀锋》的主角拉里更“讨喜”一点。拉里是一个正常人,平凡的,现实主义的作品,拉里这样的主角感觉更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吧(可能是我太不喜欢斯特克利兰)。 

他心怀仁慈,是平凡的圣徒,很多身处围城中的人羡慕他。他可以每天十小时的读书,为了追寻生命本真的含义行万里路,散尽家财只为摆脱金钱的束缚获取自由,甚至连精神层面的自我修行也有了现实意义的作用,可以“治疗”“救赎”别人。 

但是我并不喜欢拉里,可能因为我并不羡慕他(潜台词就是我认为喜欢拉里的人多半带着羡慕的成分) 

甚至有些厌烦,尤其是看到他因为要“拯救”苏菲,要和她结婚。 

苏菲,本书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。一个因为失去丈夫儿子而丧失了整个世界,每日沉浸在悲痛中,从而堕落的女人。 

我不觉得他对苏菲有“爱”,结婚难道是“救赎”她的手段? 

更有些厌烦的是,当苏菲惨遭割喉而死,拉里因为执着于自己心中的“道”,根本没有钱为她置办一口棺材。 

人还是要现实一点。 

或者说欧美福利体系上世纪就很好了,医保社保国家包办,根本不需要自己操心?又或者说拉里除了鲍勃叔叔再无亲眷,才没有这样的后顾之忧。 

或者这种厌烦的感觉源于对于这种苦行僧式的求道的一种厌恶。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”人生在世不顺心事十之八九,走哪条路都是修身,在哪都可以修行,何必拘泥于形式。 

反正他求仁得仁,既可以为了精神追求舍得一身剐,回到现实又安于淹没于喧嚣的人海,别人也没什么可以置喙的。 

既然他已经找到了精神和生活的平衡,那就祝他安好。 

 

相比较主角,我比较偏爱小说里的两个女性角色——伊莎贝尔和苏菲。 

伊莎贝尔就是个小妖女。我很感动于她有那么一刻愿意抛弃一起跟拉里走的决心(虽然出租屋的环境和铸铁床破碎了少女梦的粉红泡泡)。 

就算她是为了貂皮大衣和钻戒放弃的拉里,那有如何,有那么一刻,她是真情实意的爱着他的。 

她只是千千万万个在意物质的普通的女孩之一。读者厌恶她?难道不是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追求物质的嘴脸? 

她从小生活在一个贵族家庭,她只是想保持和原生家庭一样的生活不变,可是和拉里结婚摆明就是吃苦。她放弃拉里选择格雷有什么可耻的?她想过更好的日子,想要孩子们上得起贵族学校,她想活的更好,有什么可耻的? 

“庸俗”,“恶毒”,“冷酷”,这种词不适合形容她。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精神境界没那么高的女孩啊。 

她俗,但是不庸俗,她俗气的颇有闪光点。她有物欲和情欲,但是不恶毒冷酷。至少身边的人喜欢她。 

 

再说苏菲。 

引用伊莎贝尔的一段话,足以说明人们为什么缺少共情。认为苏菲是一个荡妇;认为她可怜,但是不值得同情。 

“你们小说里才会写这套,根本胡说八道,你自己也晓得,苏菲自甘堕落是因为她喜欢这种生活。天底下又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失去了丈夫和孩子,这才不是她走歪路的理由。恶无法由善而生,而是本来就存在了。那场车祸只是撕破了她的伪装,让她自在地露出真面目。别把同情浪费在她身上了,她现在只是回到本性。” 

“天底下又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失去了丈夫和孩子,这才不是她走歪路的理由。” 

这句话太真实了,忍不住拍案叫绝。 

遇到任何理解不了的、无法共情的东西,人们都会讲的这么一句话。 

然而我也不觉得是伊莎贝尔害了她。虽然伊莎贝尔做了问心有愧的事情,也是出于私心,但是走哪条路,的确是苏菲自己选的。 

何况嫁给拉里,她未必不会酒瘾复发,未必不会毒瘾复发。拉里对她没有男女的情爱,拉里是圣徒,是慈爱,是悲悯,是高高在上的人俯视人间的爱。 

但是苏菲有欲,她渴望的是情欲,是肉体和精神上的满足,是毒瘾,这是她逃避现实的方法。她和拉里本身的需求就不对等,他们并不合适。 

或者说,苏菲根本不需要拉里的自我牺牲。 

 

相对比而已,最真实清醒的人是苏珊——一个拉里自助过的风尘女子。她功利的真实,因此可爱。她是真的在泥潭里打滚的底层少女。被画家骗,生了私生子,靠不断的换情人养活。她认真工作(虽然是卖身),并从泥潭里找到了自我和乐趣,算是肮脏生活赠予她的回馈。她从未向生活妥协,她有感情,但是目标明确,最后成为了一名画家,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。 

寥寥几段文字,这个角色同样也是出彩的。 

其实,根据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来说,当一个人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的时候,是不可能有精神层面的需求的。所以苏珊才真实的可爱。 

同理,如果拉里是个铁匠的儿子,或者是艾略特舅舅家管家下人的孩子,那么他的经历放在他身上也会出现违和感。 

所以说,精神追求,毕竟是中产——资产——上流阶级思考的问题,是生产剩余之后的产物,是物质生活满足后才得以接触一二的东西,而普通人,连思考的机缘都没有。 

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,还思考生命的意义干什么呢?当然是饿死,或者先填饱肚子。 

 

最后还是赞美一下作者,毛姆果然是一个仁慈的作家,他不忍伤害自己笔下的人物,虽然他的嘴很毒,但是所有人都还是求仁得仁了。 

所以他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时候,才会看上去更加的公正。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评论

热度(2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